Zen 5 抢先体验:Ryzen AI 9 365 (Strix Point SoC) 简单测试

这周从某不知名小厂工作的朋友那里借到了 Strix Point 工程机,有机会在笔记本正式发售前体验一段时间。于是我运行了一系列的测试,从微架构与性能两方面提前体验时隔两年的 AMD 新微架构。

由于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,这次就只针对 CPU 部分简单跑了一些现成的跑分而没有仔细深究微架构的每一个细节。如果有必要,后续 Zen5 量产版本发售之后我会再做一些补充。

声明:本文仅为个人测试,测试使用的一切设备、工具等资产与本人所在公司/职位无关,也没有接受任何赞助。由于使用非正式版系统固件/软件,测试结论可能与零售设备有少许差异,仅供参考

继续阅读

4096的卧龙凤雏:Arc A770 16G与RX 7600对比测试

大概是一年之前,我发了一条想法:想看DG2-512EU vs Navi33

当时我还没有玩到Arc A380,Arc旗舰卡还在对标3070;RDNA3还在PPT上秀+50%能耗比,并且在传闻中相比RDNA2拥有2.5倍的性能;Ada Lovelace也还有不少人在传>2x 3090性能。而我只是单纯好奇,同样是拥有4096个FP32 ALU的两个完全不同微架构的GPU,放在一起对比会是怎样的表现。

虽然到了年底这三个说法最后都成了笑话:Arc旗舰卡一路推迟到4090发布才发售,而且沦落到性能对标3060;RDNA3的频率与功耗表现严重不及预期;Ada Lovelace以1.6倍的实际游戏性能提升成为最接近传闻的那个。

但是好奇心还是在这里,自己挖的坑还是得填,该做的测试还是要做。本文从GPU规格、理论性能与GPGPU测试、3D游戏实测、光线追踪游戏测试、上采样测试等方面来对比大半年前发布的Arc A770 16G限量版与刚发布不久的Radeon RX 7600。同时部分测试会加入上一代的W6600、RX 6950 XT和同代旗舰RX 7900 XTX进行对比。

本文所有测试GPU、测试平台均为自费购买,无利益相关。

继续阅读

AMD 第二代3D堆叠缓存 (7950X3D) 简单测试

AMD Ryzen 9 7950X3D 是 AMD 推出的旗舰级 16 核心处理器。它采用了创新的 3D V-Cache 技术,将 64MB 的 L3 缓存叠加在其中一个8核心的 CCD 上,从而显著提高了缓存容量。从现有的评测不难看出,这种设计使得 7950X3D 在游戏性能方面超越了 Ryzen 9 7950X,也超越了竞争对手 13900KS,并且更加节能。

本文包含一些简单的 Micro-benchmark,实测采用 3D 堆叠缓存的延迟、带宽等表现,并与普通 CCD 进行对比。除此之外,我还会加入 SPEC CPU 2017 的单线程整数测试,并附加少量的游戏实测数据,介绍大缓存在真实应用中的效果。

本文为独立完成,处理器以及其它配件均为自行购买测试。

继续阅读